对话新人:董豪博士和他的开源社区
金秋时节,又是一年开学季,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也迎来了又一位预聘制助理教授的加入。未名湖畔,静园5号院内,沏茶小憩,我们和这位90后新进老师聊了起来。
董 豪
2019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,同年加入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,任新体制研究员(助理教授)。
Q 可以谈谈你的求学经历吗?为什么会选择教职?
董豪:我于2011年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毕业,2012年从帝国理工计算机系研究生毕业并认识了我的博士导师 Yike Guo 教授。他当时鼓励我直接读博,但我希望把学习到的技术变成现实的产品,于是导师支持我回国创业,并给予了资金支持。但后来的尝试中,我发现前沿技术和市场是有时间间隔的,所以于2015年初回到帝国理工读博。
读博期间 Guo 教授给了我很大的自由,让我尝试了很多的方向,并自行选择自己的课题。除了科研,我读博期间还开源了一个深度学习开发库 TensorLayer,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和贡献者,获得了 ACM MM 颁发的最佳开源软件奖,我觉得这类开源工作在高校做能更加自由与纯粹。这10年来,在经历过学习、工作、创业和科研后,我发觉自己还是对科研更加感兴趣。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投入多年,我相信可以做出较大的贡献。
Q TensorLayer 是你读博期间开源的?听上去挺有意思,你开发它的初衷是什么?
董豪:这个工作和我的研究关系比较大。我在研究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现有工具有些不足,开发的初衷只是为了满足实验室的科研需求,提高研究效率。到后来为了让更多人受益,我把代码整理好后发布到了Github上,没想到得到了很多的关注。最初的开发团队以实验室为主,此外还有帝国理工学院的一些校友,随着开源,陆续有了许多网友加入这个社群,直到现在都还不断有新鲜血液涌入,这里也包括了不少北大的同学。
Q 您之前对北大有什么了解?
董豪:我很早就知道北京大学的数理很强,注重培养学生的数理基础,我觉得这对人工智能下一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。另外,北大的校园环境是非常棒的,文物保护得很好。
Q 怎么知道这个职位的?又是如何开始申请的呢?
董豪:CMU的一位北大毕业的博士同学看到了中心的青年论坛广告,告诉我中心正在招人,欢迎刚刚毕业的博士生(不要求博士后经历),我就在去年11月递交了申请,很快就收到邀请,来中心参加了面试,今年春节后我又参加了中心的青年论坛,并通过了计算机系学术委员会的答辩,5月底收到了学校正式录用的通知,比我收到自己的博士学位证书还早2个月。
Q 您在申请过程中对中心的了解是怎么样的呢?
董豪:我在面试和参加青年论坛的时候,印象最深的是中心独特的定位。中心由图灵奖获得者John Hopcroft和高文院士创建,目的很简单,1)培养新一代的计算机领域人才,2)做出有影响力的科研。对论文数量、申请经费没有任何的要求,评审方式与国际接轨。
Q 能谈谈来中心工作后的初步感受吗?和图灵班的学生有哪些合作?
董豪:中心高手如云,学术氛围很强,非常适合开展科研;有专门的行政团队,为老师们的工作做好后勤保障。我刚交了博士论文还没办理入职就已经迫不及待来中心工作了。老师们非常欢迎,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给了我很多帮助。中心所在的静园五院同时也是信息学院图灵班的“大本营”,有不少同学平时在五院自习、讨论。我们在聊天中发现了不少喜欢开源的同学,因着共同的兴趣,大家一起开发了TensorLayer 2.0 版本,并在此基础上支持了大量应用,比如全套的强化学习算法,这对软件开源和科研都是很有意义的。
图灵班的培养体系挺健全的。暑假的时候我参与了17级图灵班同学的科研训练。他们对科研很感兴趣,非常积极,短短一个暑期的工作,已不少成果有机会发表。18级图灵班在开学前两周组织了一个小型读书会,一起阅读图灵奖得主的经典论文,让大家对计算机发展历史有一个整体的印象,培养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科研思考方式。未来还会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,我非常期待。
Q 你对中心工作环境的感受如何?
董豪:中心位于北大的黄金位置——静园五院,在喧闹的城市中能在一个传统的中式院子里工作是非常难得的。
Q 你对未来有什么展望?
董豪:我希望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,建立一支国际领先的科研团队,并与校内外顶级实验室和企业展开学术合作,促进开源文化的发展。
Q 还有什么分享吗?
董豪:中心刚刚成立不久,不过发展迅速,目前还有职位空缺,欢迎申请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