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新闻动态

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Chandrajit Bajaj教授来访中心

  2018年11月12日,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Chandrajit Bajaj教授来访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,在静园五院做了题为“Making the Invisible, Visible”的学术报告。报告由中心执行主任陈宝权老师主持,听众来自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、数学科学学院,以及北京电影学院等院系和单位。

 

 

  “你能看出图中哪盆花是假的?”

  “OK,第三盆。”

  

  第三盆塑料植物看起来比其余几盆反射更多光线,稍有不同,但是要说它不是植物,却非显而易见。通过红外线成像,可以清楚看见第三盆植物十分暗淡,与其他三盆视觉上差异明显。所以,可以使用红外线等其他非可见光,使看不见的变得可见。

  

  跨越多个波段的光谱图像,可以揭示许多在可见光下看不见的,或者区分不明显的物体,根本原因是不同材质物体对不同波段光的辐射程度不同。如果以波长为横轴,辐射大小为纵轴,可以绘制出连续的光谱曲线。

  

 

  超光谱图像(hyperspectral image)就是在光谱域内密集采样多个波段图像叠加而成的三维图像,每个波段代表图像的一个通道。每个像素表示的向量逼近连续光谱曲线。

  

  超光谱图像有很多应用,比如医学可视化和基于影像的医学诊断、地质探测和宇宙观测等。本次报告,Bajaj教授重点介绍了医学超光谱影像的处理与分析工作。

 

  

  目前医学活检(biospy)的一般方法是利用高倍显微镜呈现病变组织切片,医生根据细胞及其周围结构判断是恶性或者良性。为了使细胞及其边缘更加清晰,需要进行特殊“染色”(stained),常见的有H&E和Eber 染色,以及利用显色剂对特殊抗原定位(免疫组化)。生成这些影像代价高,而且医生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病变区域的定量统计。

  

  

  超光谱图像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,可以不经染色,就可以收集到病理学分析需要的数据。这里使用的超光谱图像是经傅里叶变换后的红外光图像(FTIR)。根本思想是从超光谱图像中发现能表示恶性或良性组织的模式(pattern),与从染色的显微镜图像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。

  

  

  但是超光谱图像为三维体数据,没有二维图像直观,且病变模式表示更为复杂,需要针对具体应用问题选择合适的通道(波段)。从复杂非结构化的数据中发掘主要信息,可视化数据的内在逻辑关系,使数据分析更加直观容易,是本报告“making invisible, visible”另一层面的意思。

  

  最常见的有PCA分析,将图像像素展开为行向量,列向为每个像素的光谱,构建协相关矩阵进而提取主元,主元第一分量集中了最多信息,其他分量信息量依次减少。降维后的光谱图像表达更简洁,特征更清晰,与染色图像更接近。

  

  

  与PCA方法思想类似,在三维医学影像上更多使用的MNF方法除了能自动选择主要通道外,对噪声也更鲁棒。随后,Bajaj教授介绍了不同来源的数据的匹配融合,通过对医学FTIR影像和染色影像联合分析,构建病例数据库,方便疾病查询、分类和统计。

  

  除医学方面,Bajaj教授还介绍了多光谱数据的匹配融合在星系观测上的应用。

 

星系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图像合成

  

  最后,Bajaj教授跟大家分享了他多个有趣的项目经验,涉及到科学数据可视化、虚拟现实及影视体验。报告在严肃又活泼的互动下结束。